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策应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科学把握南通城市战略定位

来源: 民盟南通市委 发布时间:2018-06-05 字体:[ ]

2017年8月,住建部列出15个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城市,南通与南京、苏州并列为本次总规编制的试点城市,这是对南通近年来城市发展成就的一种肯定,是值得全市人民骄傲与自豪的大事件。下面,就科学把握南通城市战略定位发表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科学把握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性

城市战略定位是引导城市中长期发展的指南针,俗话就是把城市发展引向何方?这是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科学把握城市战略定位,有助于城市积累无形资产,塑造城市品牌,形成独特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比如“水上之城”威尼斯、“时装之都”巴黎、“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科学把握南通城市战略定位的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

1、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背景的转型。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导向是把握城市战略定位的基础。南通城市发展面临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省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如何对接?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给出了明确答案。这就意味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正在从大空间尺度、相对不明确的区域合作转向小空间尺度、相对精准指向明确的城市合作。这就为沪通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建设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

2、上海构建卓越的“全球城市”离不开沪通融合发展。

国际上像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城市都遵循国际城市发展规律,以全球城市区域谋划城市未来发展。上海2035城市规划提出构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基于建设用地减量化、人口总量控减的现实背景,提出坚守土地、人口、环境和安全四大底线,建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明确提出构建“1+6”协同发展都市圈,将南通纳入其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因此,从生态、交通、空间和产业等维度主动对接上海城市2035规划和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承担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是新时代赋予南通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贯彻国家宏观政策的责任与义务。

3、厘清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定位的“本底”优势与劣势。

应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打破行政区藩篱,创新空间治理模式,优化江风海韵的现代田园城镇化格局,以3+3+N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引领沪通产业融合,积极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南通城市发展的优势“本底”在于土地资源空间、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沪通融合的文化认同,但人力资源是薄弱环节,如何解决南通人口减量与人才外流问题是核心。从人口动态置换思维看,上海提出人口总量控减目标很容易实现。南通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不亚于上海,在发展空间充裕背景下,关键是引领城乡要素优化配置,以沪通产业融合和同城化效应为南通人力资源集聚提供先决条件。

三、南通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

鉴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对南通城市的深度剖析,建议将城市性质表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海风韵格局的上海都市圈北翼中心城市。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沪通同城化、江海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商贸物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实现沪通融合,为上海构建“全球城市”提升贡献份额。

1、城市战略定位应虚实结合。纵揽历次南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战略定位经历了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演化:50年代的轻化纺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80年代以轻纺为主的新兴工业、外贸港口城市;90年代上海北翼现代化港口、工业、贸易城市;新世纪前后上海北翼现代化港口、工业、外贸、旅游城市;2010年是国际港口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创业城市。城市战略定位越来越重视和强调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实现了从单纯注重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城市的转变,但城市个性特征有所淡化。

2、城市战略定位应高瞻远瞩。城市总规的战略定位必须保持适度前瞻性,但不等于说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浮夸与幻想。本轮规划必须跳出南通城市小区域,置身于长三角大湾区或更大的区域空间谋划城市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同城化,务必要从行政上统一各县(市、区)的认识,结束经济上分散发展局面,以行政推动方式构建一体化区域市场,及时有效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实施结构性和战略性重构,在经济实力和资源环境容量足以满足城市转型背景下,引领南通朝着江海特色的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迈进。

3、城市战略定位应依托本底。南通城市规划应依托本底发展基础,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分工体系,采取以基础设施连接、产业融合发展、要素自由流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走廊共建为导向的都市区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构建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和管理创新机制,突出底线思维,坚守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管控线,协调好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进“多规合一”,以城市公共利益和市民情感认同最大化为原则,寻求在资源紧束条件下的江海联动、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凸显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使其成为江苏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域,实现“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定位。

                  (作者余建华系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民盟南通大学委员会委员、第七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