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深入推进河长制 全面改善水环境

来源: 工商联界 发布时间:2018-06-05 字体:[ ]

我市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交错,属于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全市现有一级河道12条,长743km,二级河115条,长1760km,三、四级河道13000多条,另有10多万条小沟和丰产沟。全市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达2.4万公里。这些河网对于我市的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航道运输、水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先后投入巨资疏浚淤泥、绿化河岸、引江调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市水环境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多河道都成为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市的水资源与水生态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倾倒垃圾、违规排污、侵占河道等问题时有发生。河道综合功能退化,自净功能弱化,水环境形势日趋严峻。水利主管部门因人力、物力有限而难以全面有效地防止以上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河长制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制度保障。河长制是指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负责管辖内的河流整治与管理,从而实现河道的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水生态状况的改善。该制度是我国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压力下出台的创新治理模式,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更是标志着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的开始。

一、河长制推进迅速,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我市迅速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市委、市政府于4月26日印发《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有效举措全力快速推进。16名市级河长、184名县级河长、1404名镇级河长、3930名村级河长全部到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我市坚持典型引领,“三河三行业”整治先行,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和“263”专项治理联动机制,设立了由市政协牵头的“三河三行业”整治专项督察组,取得明显成效。共清理河坡垃圾26525处,打捞沉船、整治杂船920条,清除渔网6585处,清淤整治河道17358条7284公里,拆除各类坝头坝埂6636处,建桥建涵5969座,封堵非法排污口396处,关闭畜禽养殖场703家,基本实现了河畅岸净的近期工作目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二、河长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河长制的实施才刚刚开始,尽管我市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进展有序,但河长制工作无固定模式、成熟经验照搬照抄,在实际工作中,尚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1.水质动态监控与监测能力不强

目前,我市的河道水质监控与监测已覆盖全市187个水功能区,布设点位210多个,2个月监测一次(重点水功能区1个月监测一次)。但尚未建设成覆盖全市各类等级河道尤其是三、四级河道的水质实时监控体系,从而使水功能区水质通报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降低了各级“河长”的快速反应能力。在遇到水污染事件时,“河长”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进展情况,从而无法采取最合理的紧急应对措施。同时,“河长”也无法基于大量的数据提供科学合理的长效管治方案。

2.考核奖惩与问责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河长制已纳入“四个全面”和部门作风建设综合考核,而作为典型引领“三河三行业”整治以及覆盖全市各有关行业如岸坡整治、排水口监控、河道侵占、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道建设、生态修复、面污源治理等各行各业的河长制考核奖惩体系尚未完全成型。同时,部分县(市)区河长制也存在着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问责机制不够完善,市、县河长很重视,到了乡村基层一级,由于要落实整改任务,而基层往往人力物力财力不够,少数乡村整改时带有情绪,或积极性不高。

3.河道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

河道管理工作对水利专业知识的需求较高,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辖区内河道基本情况,学习常规工作方法与措施,更要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快速的应对措施。但我市水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般的闸管单位人员素质较高,城市主要河流和骨干河道有专业化公司担任保洁任务,但大部分的农村河流管理人员以当地住户为主。

4.城乡居民参与度不够

目前,我市的河长制工作还是以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有关部门为主,尽管媒体上也作了宣传,但普通的城市居民和农民群众参与度还不够,这一方面使得许多正确而合理的管理工作如拆违和封堵排污口难以得到群众的真心理解与热忱支持,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阻力与成本。另一方面向河道倾倒垃圾及违法占用河坡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三、推进河长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河道普查建档工作,建立动态的水质监测体系。

借鉴“一河一档”的工作经验,建议加快推进河道普查建档和确权划界工作,分别以文字叙述、表格数据、以及图片影像等形式对每条河道的基本参数、水环境与水生态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同时积极建立全市河道数据库,打造全市的数据共享平台。

针对我市河道监控与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增加全境河道监测断面,整合市环保局和市水文局的力量,建立设施完善的水环境监测中心,并搭建网络监测监控系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应首先对全市一级河、二级河进行全河段监测,再逐步推开,争取早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水环境动态监测系统。

2.建立河长制督促与评价机制,完善职责与权限体系。

我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既紧迫又长久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应由专业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制定明确合理的职责与权限体系(如排污口设置和管理),并根据试行效果不断完善调整。同时,应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对各级“河长”人员进行公示,将职责与权限明确界定,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其工作进行督促与评价,并给予奖惩。

3.建立专业化长效管理队伍,加强河长制自身建设。

河道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决定了河道功能的发挥,因此是河长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市河道管理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全市的“河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通过人才引进、招聘大学生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市河道管理人员的水平。大力加强河长制自身建设,各级政府要给河长制办公室必要的编制(目前河长制机构还是一个临时机构),财政部门要拨出必要的经费予以保障。对涉及排污口治理、污水管道建设和护坡护岸等重点水环境治理工程,市、县财政应编制专门经费投入计划和经费的筹措方案。

4.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与热情,营造河长制工作的良好氛围。

公众参与也是河长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市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应定期在学校、社区、各机关单位开展公众宣传工作,鼓励人们珍爱水环境,积极监督违法违规现象。各级河长机构可与电视台等媒体、网站合作,拍摄公益广告宣传片、举办水环境保护宣讲会等,多管齐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长制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