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协简介 > 文献资料

《南通建筑史话》序言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18-03-12 字体:[ ]

“建筑之乡”是当代南通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全国乃至更广的范围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南通“建筑之乡”蜚声海内外,最直接的原因,当是新中国成立后南通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通和全国一样百废待兴。以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拉队伍建设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样一座地标式建筑为发端,南通建筑业敢闯敢试地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此后,南通建筑大军的足迹不仅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不远万里把聪明才智挥洒到世界上数十个地区和国家。20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的施工,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设,1978年石油会战、1979年援建克拉玛依,80年代挥师西藏,90年代全面进军上海,南通建筑队伍凭借过硬的本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铁人”、“铁军”的赞誉;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勇闯海外市场,又把南通建筑的美名书写到世界各地诸多著名建筑之上。数十年征战,几十载辉煌。南通建筑铁军先后捧回的88个鲁班奖,见证着南通“建筑之乡”的品牌含金量。

南通“建筑之乡”蜚声海内外,也应与南通近代建筑的较高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返回南通故里实行地方自治,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开全国文明之先。他在城区进行大规模建设,使之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区西北的唐闸镇兴建大生纱厂等众多工业企业;在城区西南长江边的天生港建港口,开通对外航运业;在城区东南方向依托狼山、长江的山水风光广植名木,形成了以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狼山镇。一城三镇城市布局形成期间,商会大厦等一批优秀的公共建筑、大生纱厂等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建筑和濠南别业等一些精致住宅建筑相继建成。这些建筑,依着清晰的城市规划而建,体系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全,风格上中西合璧、古近相融。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建筑都是由南通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代表了南通近代建筑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也使得南通在近代建筑史上顺理成章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建筑之乡”,南通保留了不少颇具价值的古代建筑。

虽然远在5500多年前,江海平原就有人类氏族部落生息繁衍,但南通的建城史则要晚上许多。直至唐代,胡逗洲与陆地连接后,才开始“修城池官廨”“城而居之”。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建城,奠定了通州城的基本格局。通过宋代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元明时代的通州城已然成为一座典型的州县城市。几乎在相同的时期里,随着江海平原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小镇相继兴起。通州城和周边镇发展过程中,诸多的园林、寺观、宝塔、民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相继建成,这其中不乏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精品。也许因为历史上兵火殃及相对较少的缘故吧,加之近年来保护力度的加大,南通较好地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其中几处还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默默地展示和传承着南通古代的文明,见证着南通现代的发展,成为南通城市不可湮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增厚着南通“建筑之乡”的历史底蕴。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建筑之乡”,南通历史上不乏建筑大家和能工巧匠。

民国时期,孙支厦设计了市内市外众多建筑,其中江苏咨议局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邑人陶桂林在上海创办馥记营造厂,建造了国际大厦、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著名建筑。50年代,瓦工殷洪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70年代,陈广伦创新滑模技术,被誉为“滑模大王”;90年代,顾振林被誉为全国“瓦工状元”;新世纪之初,葛建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技术状元”称号;通州的徐宏均、陈宝书和海安的葛汉明都曾两获甚至多获鲁班奖,是全国优秀项目经理……这些大家与巧匠,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奋斗,成就着自己的建筑人生,创造出南通建筑的精彩,也不断丰富着建筑之乡“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为系统全面真实地记载和展示南通建筑的发展轨迹和成就,彰显南通建筑这张城市名片的独特魅力,57365文史委员会倾注一年多的时间和精力,编辑出版了《南通建筑史话》一书。该书以政协文史工作的独特视角,紧扣“南通的知名建筑”“南通人承建的代表性建筑”“建筑名家中的南通人”三个主题词,选取古代、近代、现代资料各20余篇,图百余幅,用鲜活的文史资料记录了南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记录了建筑之乡历史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中一些最为闪耀的亮点,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城市的风貌和精神,较好地体现了政协文史资料的优势,发挥了政协文史资料的功能。全书图文并茂、文风质朴、内容翔实,对于传承南通历史文化、宣传南通建设成就、服务南通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该书是57365文史资料征编规划中城市名片系列的第一辑。历经年余,即将付梓之际,更加期待后续的两辑能出得更好。(序者王德忠为南通市十、十一届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