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威海市、烟台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考察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5 字体:[ ]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快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3月24日至28日,市政协主席王德忠率队赴山东省威海市、烟台市学习考察。考察组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对两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现将学习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色做法

  随着“人才红利”时代的到来,威海、烟台两市坚持把提高职业能力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技能人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实现供与求同频共振。两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使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器”。一是明确培养方向。威海市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目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走向,采取“重点培养一批、巩固提升一批、适当控制一批”方式,对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进行科学调整,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错位互补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二是统筹区域资源。烟台市以四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产品集群发展为纲,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先后成立了汽车、船舶、数控、现代农业等12个市级职教集团,改变了以往“小而全”的弊端,增强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集团化办学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被列为全国七种模式之一予以推广。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威海市以“金蓝领”培训为统领,以青年就业培训、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企业技能培训为补充,加快培养机械加工、船舶制造、旅游服务、家纺设计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近三年,累计17万人次参加了近200个职业(工种)培训。

  (二)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实现学与用同向融合。两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通过“引企入校”、“入厂办学”,实行一体化办学,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一是共建基地。烟台市通过合资、参股、托管、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且与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企业累计为职业院校提供了1.12亿元实训设备,大幅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共商方案。威海市不断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骨干专业均成立了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研究机构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互促、实习与就业联体。三是共享成果。烟台市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能人才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7.3%。威海市职业院校与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年均接受学生实训1.2万人次、定向安排毕业生4000多人。

  (三)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实现点与面同声相应。两市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充分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一是注重基础建设。威海市每年安排不少于800万元,用于市级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并成功打造了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等职业教育优质品牌。烟台市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积极引导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如福山区投入6亿元建设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威海市先后在26家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技术攻关、技能创新等活动,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练兵场。烟台市以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抓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批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代表的职教名校。三是优化发展环境。烟台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烟台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引导企业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激励体系,并在全省率先实行民办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所质量管理评估和年检工作制度。威海市创办了技能比赛电视栏目,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使技能人才成为真正的大众明星。

  二、几点启示

  威海、烟台两市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持续提升,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力之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通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必须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技能人才队伍。

  启示之一:完善组织推进体系,变“重条块”为“促统筹”。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推动,统筹要素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定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目标责任制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县(市)区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将技能人才培养情况作为对部门、单位绩效评估、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在叠加实施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和策应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宽视野把握我市产业发展趋势,多层次分析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尽快出台中长期技能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巩固提升建筑、机械、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方面技能人才质量,着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三是推进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集群分布和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重点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借鉴烟台市集团化办学模式,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积极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完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在县级职教中心基础上建成一所高等职业学校或一个职教园区,形成“主、辅、特”结合的职业教育格局。

  启示之二: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变“重总量”为“优结构”。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出资的多元互动资金筹措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形成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建立健全按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实行财政补贴机制,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工作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助资金,财政按比例配套投入相应工作经费补助,重点用于技能人才的奖励、培养等。二是拓宽投入渠道。引导社会、单位、个人通过合资、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研修、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经费保障。督促企业按比例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财政统筹部分应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为技能人才发展相关重点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三是突出投入重点。借鉴威海市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经验,加快推出具有南通区域特色的品牌培训工程,带动和促进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改造提升一批适应不同等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县(市)区有1-2个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广泛推行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模式。

  启示之三:拓展职教培养功能,变“重技能”为“提素质”。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对接,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促进校企融合发展。选择一批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管理规范的企业与教学质量稳定、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的职业院校,共建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到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借鉴威海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经验,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工作,推进科研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对不同学段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立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开发、评价专业核心课程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专业,形成一批企业欢迎的精品课程。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方式,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学模式。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方式,吸引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制订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和全员培训计划,采取达标过关、学分制等办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互兼互聘机制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双向挂职或兼职。借鉴威海、烟台两市经验,职业院校可编制员额的一定比例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款标准拨付经费。

  启示之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变“重使用”为“搭平台”。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搭建形式多样、便于参与的平台,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一是与企业长远发展相适应。引导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短、中、长期技能人才梯次培养计划,做到技能人才培养、储备与企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行业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技能人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将技能人才培养情况作为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二是与企业技术攻关相结合。围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等,深入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行技能带头人制度,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或“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车间班组,通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与企业激励导向相匹配。建立以技能和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股权奖励、特殊津贴等方式,引导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深入开展企业内部职业技能评价工作,采取低职高聘、提拔任用等方法,畅通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奖励制度,对企业杰出技能人才授予荣誉并实行重奖。

  启示之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变“重当前”为“利长远”。环境优则人才聚。要立足长远,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整合现有技能人才政策,增强其与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间的衔接度和配套性。出台个性化的政策,切实解决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经费使用、项目管理、人员配备等难题。顺应教育部关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的改革方案,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鼓励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中职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机制。二是强化服务管理。严格规范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积极构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技能人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动态反映人才培养、使用和需求情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劳务输出、对口帮扶等活动,提高资源薄弱地区、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影响力大的职业(工种)开展竞赛活动,增强竞赛与企业生产发展的紧密度。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借鉴威海市创办技能比赛电视栏目的做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先进典型,积极打造“南通——打工首选目的地”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加技能人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坚持从学校教育培养和家庭教育养成抓起,切实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走技能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