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如东县、通州区、港闸区“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5 字体:[ ]

  根据市政协统一安排,十一届十一次常委会议“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协商专题调研二组,在陆玉明、陈宋义副主席,党组成员张庆平带领下,3月6710日赴如东县、通州区、港闸区(以下简称三地)调研。经调研小组认真讨论,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三地党委、政府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稳步实践,按照“培养技能人才、研制一流产品、形成地方特色”的思路,以健全机制为重点,以落实举措为抓手,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坚持内培外引并举,初步实现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一是数量规模稳步增长。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地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激励保障作用和县(区)职能部门的主导、主推作用,技能人才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以通州区高技能人才统计数据为例,2001-2005年新增2492人,年均增加500人;2006-2010年新增7212人,年均增加近1500人;2011-2013年新增14948人,年均增加近4300人,2013年新增6026人,增幅达26.3%

  二是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三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强化基地载体建设,使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主动需要,进一步优化了技能人才的结构比例,推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从行业分布状况看,三地的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船舶配套、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生产制造行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规模企业的技能人才比重较高,较好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全员素质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三地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推动促进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用作用,持续加强技能人才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以实施“金蓝领工程”为抓手,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注重顶尖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培养高技能人才,新增一批技术技能复合型技师和高级技师,有效改善了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三地“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取得成效的同时,调研组认为,对照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占比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流失不少、承载能力不强、主体不力、氛围不浓”等问题,尤其以“技术等级偏低,高级技工以上人才短缺,技师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拔尖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断层”等问题更为突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价值取向、人才观念出现偏差。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简单地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判定人才的标准。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多数为大中专毕业生,较少引进技能人才。劳动者普遍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因而一味追求高学历,“宁做白领尾、不当蓝领头”,导致技术工人严惩短缺。在收入分配导向上,存在把学历相对不高、技能较高的技工排除在人才之外,个人收入与本人的职业资格等级不相称。这种对技术工人切身利益长期忽视的现象,使许多技术工人找不到职业荣誉感,严重挫伤了钻研技术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2.职业学校生源萎缩,缺乏后备有生力量。部分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先天不挑不选,进校后如再不注重培养质量,其结果必然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素质大幅度下降。加之我市紧邻上海、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受较高收入的吸引,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在本地工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技能人才后续力量的断档现象。

  3.企业没有长远规划,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虽然政府大力倡导、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各培训机构使出浑身解数招揽生源,部分企业却无动于衷,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较多企业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为降低运行成本,忽视对技术工人素质的提高。同时,技能培训成本较高,培训的付出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技能人才就业的流动性强,技能培训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目标差距过大,也加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日益受冷。

  三、对策建议

  构筑技能人才高地,是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我市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针对三地现阶段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就构筑技能人才高地“育才、用才、留才”三个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政策的激励作用,按照加快培养、重在使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原则,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适合我市实际的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调研组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市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可参照我市高技能人才七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的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行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和职工就业需要,做好技能人才需求预测,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应推行民主决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多听取企业、培训机构、职工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多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多引进高标准的专家和团队参与规划设计,在广泛争取意见中汲取有益意见。应在编制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同时,组织好行业内技能人才的引进、培训、交流和服务,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使实体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进一步明确用人、育人方向,更好地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成效落到实处。

  2.用好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构筑技能人才高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在技能人才集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构筑技能人才高地,首先取决于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取决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是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应积极引导企业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在体制、机制和组织结构上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职业培训政策扶持体系。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从推进素质就业、技能就业、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应继续加大政府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指导各类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职工培训政策、制定培训规划、强化岗位培训、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长。以企业内部长效的培养机制,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推广。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部分的征缴和使用监管力度。应根据《南通市市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管理办法》的要求,在足额征缴的同时加强监管,督促企业用好用足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该项经费能按政策要求的比例,实实在在地用于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上,真正让职工通过教育培训,使劳动技能得到提升,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三是鼓励企业多搞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增加技能在工资中的比重,提高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要象抓技改投入那样,考核企业对职工的培养投入,让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长期、定时的职工培训是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尽可能减少用工上的短期行为。

  3.畅通技能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平台建设。一是通过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和鼓励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切实加强在职培训,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健全职业资格培训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劳动者技能水平的真实凭证。二是按照重点企业的科技项目、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进高校,重点高校的科研课题、知名教授、优秀学生进企业的模式,采取“订单培养”、“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等形式,通过政府出面组织的多形式企业与高校对接合作活动,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工学交替、专业化实践等条件。三是充分发挥职工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择优秀技能人才中的作用,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工种选择、竞赛内容、竞赛后的激励方式,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在提高整体技能水平的同时,为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四是积极推动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应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勇于创新,积极创造条件,用优质的资源、适度的回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可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级培训需要、资源共享、体现公益、技能含量高、具有示范导向性、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应深化工伤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改革,借鉴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地区的做法,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好到工厂实习的在校生、实训基地参训人员的劳动保险问题。

  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积极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应积极配合国家即将实施的技能型和学术型分类高考制度改革,注重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充分宣传技能型人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倡导、弘扬正确的就学观、就业观,通过改变教育者、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助推全社会推崇个人能力、淡化学历,逐步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应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要像实施南通“名企、名品、名人”三名工程那样,实施“名师”工程,让一批批优秀技能型人才走上领奖台,由市领导给他们颁奖。可用高薪、重奖、优先安置、提高住房补贴待遇等形式,让全社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切实感受到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提高。应借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的做法,适度提高政府奖励标准,适时修订完善我市《关于进一步激励市区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南通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南通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要在抓好这些优惠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以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应进一步提高对“安居乐业”在构筑技能型人才高地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在制定南通特色的地方性住房安置政策、落实住房待遇标准等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高看一眼。可通过出台技能型人才子女就学、家属安置、住房分配等方面专项优惠政策,提高我市各类企业技能型劳动岗位的吸引力,激励更多的青年人走上技能成材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