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视察调研

关于绍兴市、金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考察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05 字体:[ ]

  324至328日,市政协副主席陆玉明、杨展里带领考察组赴浙江省绍兴市、金华市学习考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考察组先后听取了两市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金华市技师学院、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绍兴、金华两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培育机制不断完善,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绍兴市2006年投资新建浙江省首家公共实训基地,被列入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2011年成立了以实训基地为龙头的职业培训联盟,包括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骨干企业在内的联盟成员已扩充到100家。金华市建立了35家条件过硬、设施完善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金华技师学院被确认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绍兴市出台关于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沟通协调、创新创业作为职业培训计划申报和绩效检查评估的核心内容,着力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建设体系,打造技能精湛、爱岗敬业、忠诚企业、敢于创新的技能人才队伍。金华市出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对接产业办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为原则,引导学校开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按照“专业结构调整、丰富培训内容”的思路,推进学校网点和专业结构错位布局。两市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市县互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形成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责任落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批社会培训机构提升了培训层次,一大批企业优秀技能劳动者得到了技能提升培训。截止2013年底,绍兴市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04.0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35万人;金华市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16.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04万人。

  (二)出台了比较有力的激励措施。两市均出台了《市区技能人才培训经费补贴管理办法》。绍兴市将职业培训鉴定补贴政策扩大到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各类人员,大幅提高培训补贴标准至每人每次2000元,对于在职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2000元到3500元的经费资助,鼓励更多劳动者学习技能。为鼓励校企更好地开展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工程师进学校授课,从2012年起绍兴市企业工程师进校园授课费用全部由政府发放,同时绍兴市还出台了政府为在校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买单政策,对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给予培训补贴,进入公共实训基地学习技能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2013年,绍兴市实施“万名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计划”,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的高校大学生每人奖励600元。两市均建立了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机制,绍兴市对34名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每人1万元的奖励,有3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向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倾斜,2012年退休高级技师退休金每月增发230元。

  (三)营造了比较适宜的生长环境。两市积极选树一批成为创新创业骨干和企业领军人才的高技能人才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例,充分展示技能人才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企业厚待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热爱企业,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绍兴市每年举办一次高技能人才展示活动,先后举办了高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展、职业技能精英赛、绍兴技能节、优秀高技能人才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金华市每年组织开展企业岗位大练兵活动,选拔31人参加“金蓝领”境外培训。在浙江省举办的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上,两市综合成绩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几点启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人才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构筑技能人才高地已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启示一:拓宽有利于技能人才培训的多种渠道,主动搭建平台,培育人才。

  突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为培养技能人才创设良好的政策制度服务环境和职业能力建设公共环境,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实训基地。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迁移快、转换广、结构密、要求高的特点,建立“政策推动、资金相助、功能叠加、凸显优势”的运作模式,加快开发适应产业变化的新职业、新技术的培训项目,促进培训资源集约化。

  突出校企间的合作。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决定了学校和企业必须采取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模式。应加强各类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沟通,资源互补,走“定标”培养、双向选择的路子。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制度,依托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扩大技能人才实训培养基地数量,形成符合产业结构特点的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把培养目标、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产业链和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有意愿、有兴趣、有利益,积极主动地培养其所需的技能人才。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培育技能人才的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机构,在有条件的骨干企业中,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能大师技术攻关、传徒授艺的作用,促进企业职工整体技能的提升。帮助企业完善、规范、细化相应的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操作程序,组织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逐步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动、职工带动的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机制。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督促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并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启示二:建立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不断创新模式,集聚人才。

  必须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强化德育、重视智育、突出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不断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弘扬时代精神、崇尚技能实践。课程改革应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原则,根据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设置课程,形成适应经济需要、科技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及时充实生产一线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要求。

  必须着力推进院校网点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大力调整职校网点,改变职业学校点多面广,既小又全的格局,增强职业学校办学力量,优化全市范围专业布局。围绕做强有先发优势的主体专业、拓展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专业、提升有传统优势的特色专业、扶持有需求优势的紧缺专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职业院校要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变化,按照“厂校一体化、课堂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中高职专业衔接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岗位实践等方面实现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能力,更加契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必须加快建立高学历、高技能、“双师型”现代师资队伍,提升职校教师整体素质。改革职校教师招聘方式,实施专业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扩大选人用人范围,把专业技能作为职校教师选聘的先决条件,允许职校自主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技能突出的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实施特招特聘。鼓励职校外聘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让大批技师走上职教讲台。

  启示三:调动有利于技能人才成才的积极因素,及时更新观念,用好人才。

  实行科学的人才评价方法。对技能人才的评价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提供技能人才发展提升通道。如在地方基层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放宽学历限制,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鉴定。

  实施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企业应科学设置技能岗位,明确岗位规范、任职标准、任职期限、考核办法,根据员工的技能水平安排合适的岗位,不受身份、资历、学历、年龄的限制。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应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和技师,试行发放高技能人才地方政府津贴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列入拔尖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队伍进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岗位的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提高技能人才工资。

  启示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大力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增强技能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应帮助技能人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规划实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荣誊感、责任感和进取心。

  放大培养技能人才的典型示范效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做出较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高技能人才带薪休假以及疗养休假、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鼓励企业为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提高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技术工人“吃香”的氛围。提高职业教育及社会培训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影响力和认同感,表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教师以及行业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