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好地全面对接服务上海的建议
陆 建 辉
一、规划要科学前瞻
南通应再次修订城市发展规划,对上海的未来规划专门研究,编制接轨上海专项规划。从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的总体战略、方向、重点、机制和实施进行部署,做到近期和中长期接轨、软件和硬件接轨、市区和县市接轨相协调。把南通的未来发展规划融入到上海2040年的规划蓝图中。规划要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布局、功能园区设置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规划、前瞻性规划,做到无缝对接、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南通应主动对接上海规划,实现一体化发展,充分体现规划上的一体协调、建设上的一体合作和管理上的一体统筹。
二、交通要便捷通畅
近年来南通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相对还薄弱,交通线密度较低,与苏锡常差距较大,还未形成完备的交通体系。南向交通不畅,苏通大桥拥堵严重,号称上海一小时交通圈名不符实,制约对接融入力度。铁路建设滞后,尚未接入国家主干线网。港口资源优势没能完全发挥,海港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南通应当以交通互联为基础,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在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港口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上海。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必须建立以高铁、公路、深水海港为主导的交通体系。一是以高铁及其配套延伸工程为主,全力推进南通铁路对接苏南和上海,进而接入全国主干网,构建大交通体系。二是以组合海港和江海联运工程建设为主,实现江海河水联运,并通过加快推进崇海大桥建设和拓展其他南向过江通道,努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与长江经济带最大中转港。三是加快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轨道交通,通过建设各交通节点的综合换乘中心和提供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实现交通与上海无缝换乘。四是完成上海与南通之间一小时通勤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实现高效直达,与周边城市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产业要优先对接
上海与南通的产业各有特色,沪通间产业合作存在相互对接、互补相融的存量基础,要从现代产业体系发育的角度推进沪通产业深度融合。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科创中心,会有一批最前沿、先进的创新成果形成,但这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腹地支撑,南通应以打造上海产业新城为目标,努力建设科创中心的产业支撑腹地。要划分好产业链分工,既不是抢上海科创中心的角色,也不是承接上海的低端产业,而是应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南通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要根据市、各县市的特色、优势和要素资源,设置各种不同功能的园区、基地、平台、协作区等,承接上海产业方面的资源移植,让上海方面感觉到南通这些功能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应把握产业发展前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尽快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形成与上海有效的产业链耦合。
四、创新要协同推进
上海正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南通也在大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创新是两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南通可以通过与上海共建孵化基地、转化基地等模式,融入上海创新链条,打造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要进一步构筑高端产业平台,积极培育、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主动承接上海高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优质产业项目,着力构建与上海高端产业配套互补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对接上海的商事改革规则、服务规则和办事规则,大力引进优质公共平台资源设施等,逐步实现与上海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共享。
要狠抓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带动项目,让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方面要主动承接上海科技人才资源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努力招引在上海的通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南通要吸引、留住、使用、培养好人才,要着力提升城市宜居程度和医疗、教育等资源配套水平。沪通可以在工程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联盟,解决产业基础性、关键性以及共性技术创新问题。
要有更协同的创新机制,形成整体联动的合力,依靠制度创新、政策配套,释放对接服务上海的活力和红利。要高起点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承接上海更多创新资源的溢出,引进上海高端创新要素向中央创新区集聚,把南通建设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五、民生要加快融合
随着上海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上海的人口集聚已面临瓶颈制约。南通在这方面具有承接优势,要积极推动上海高端人群到南通居住和创业,使生活在上海、工作在南通,或生活在南通、工作在上海成为现实。要突出高品位,整合开发旅游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突出“滨江临海、水韵南通、生态宜居”特色旅游文化。要以建成上海旅游休闲基地为目标,加快狼山、濠河和其他景区开发与配套,加强与上海旅游部门合作,建立“上海迪士尼+南通”客源互通网,以此吸引更多上海人来南通。
在社会功能对接上,上海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医院等,但发展受到了土地等方面的制约。南通可以和上海高校、医院合作,打造其在南通的教学基地,承接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要抓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拓展在沪农产品销售渠道,制定农产品电商扶持政策,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沪销售份额,不断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特别是要多关注上海职能部门出台的有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即时政策,努力拓展旅游、健康、养老、住房等消费领域的对接,及时制定对接政策,以较低的商务成本、较好的生态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吸引上海高端人群在南通生活、创业,达成双向接轨,真正实现融入。
发言人单位职务:市工商联副主席,江苏格美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 派:民建
界 别:科技、科协
关于推进南通与上海同城化
交通协同发展的建议
民进南通市委员会
南通要接轨上海,迫切需要构建协同化交通网络,加快与上海的同城化发展。
一、明确同城化交通模式,制定交通协调发展政策
交通协同发展是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核心,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与公路等快速交通方式为主体,辅以城市道路交通的交通方式作为同城化区域的交通模式。目前,区域交通协同发展规划和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实现交通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联合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实现交通政策协同化。这就需要由上海与南通共同制定统一的交通发展政策,协调不同行政区主体,确保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建设能够有效落实。
二、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构筑多层次、高效畅达的区域交通体系
区域交通网络主要由公路、铁路、城市道路三个系统构成,其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是城市间快速联系的主要骨架。同时,要强调区域交通与土地使用相互耦合、交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各种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协调配合,形成综合性强、效率高、多层次的一体化区域交通体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南通与上海两地道路网络布局。常见的公路过境城市的主要类型包括直线绕越式、放射绕越式和内部穿越式。在实际的同城化城市中,公路过境城市的模式往往是以上三种的混合。为了提高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效率,建议南通在区域道路网规划中以公路放射绕越式为主,进一步明确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层次,提高内外交通的衔接效率。
三、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常规公交的同城化发展
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建设,二是常规公交的同城化。要加快规划建设南通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立快速便捷的高铁、城际铁路体系。要积极推进南通与上海公交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模式、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惠政策相统一,加快南通与上海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实现长途客运公交化,建立城市间“零收费”通勤体系。
随着南通与上海联系的日益密切,城际间公共客运需求日益增大。要推进两地客运互联互通,构建多方式的城际快巴,提供点点直达、站站停靠等多样化运输服务。要整合城际公路客运资源,实行统一标准与调度运营,积极开通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运量、低成本互联互通的公交化客运班线,统筹研究道路客运班线与跨境公交线路运营模式、票制票价、补贴模式,专项建设运营停靠站点,研究制定运营服务标准。
四、整合交通设施布局,强化交通枢纽功能
合理的换乘枢纽体系是构建南通接轨上海交通网络的关键,也是提高两地出行时效的手段。一是要明确换乘枢纽体系的分层、分级体系,不同类型的枢纽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策略。二是服务同城化的快速公路客运场站,应着重设置更为灵活的站点,通过城市空间合理布局、运营中的高效衔接,将南通接轨上海地区整个客运网络连接起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三是在强化枢纽换乘设计便捷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换乘运营服务的一体化。
五、建立交通信息整合平台与联运系统
要通过构建南通与上海相连通的技术先进、功能强大、运行可靠的软硬信息平台,实现两地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要对多种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联运系统,简化交通方式转换的手续与时间,进而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交易成本。要以现代化的EDI、GIS、GPS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先进、高效、可靠的区域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区域网络平台,实现多种运输方式、货运和客运的需求与供给、运输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要加快推进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推进单证票据的通用化、标准化,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民航运输方式的自动式、一站式协调机制。
发言人单位职务:南通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崇川区政协委员
党 派:民进
把握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需求
加快构建通沪医疗联合体
毛 静 芳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医疗联合体,引导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到基层,造福于民。满足群众就医和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新需求,是南通医疗卫生事业接轨上海国际先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举措,也是南通统筹发挥江海优势,践行医疗卫生创新发展和实现健康南通的重要路线图。
一、构建通沪医疗联合体具有的优势
1.区位优势: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设上海大都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周边重要城市约120公里范围内。南通是大上海北翼、江北唯一城市,随着南通过江通道的高速发展,南通即将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2.异地就医选择习惯优势:上海集聚了国际一流医学专家和先进的医疗资源与技术,长期以来,南通百姓患有疑难杂症时,需要异地就医常常是选择上海。加速对接和引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利用其缓解异地转诊就医流向,方便我市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患者尤其是南三县的患者就医看病势在必行。
3.人才对接优势:南通与上海地域相邻、人文相近、经济相融。我市在上海已经成立了“南通籍名医促进会”,囊括院士和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上海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主动学习上海、服务上海和接轨上海,在包括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资源互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特别是2016年,南通市医疗卫生积极主动对接上海,市直医疗机构全面加强对接上海大医院名医专家,从医院管理着手,全面带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高层次、多维度地渗透与融合,对接成效已凸现。
4.上海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基地、上海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强辐射优势:国家卫计委将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方案,上海长海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瑞金医院等作为获得认证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和重要阵地,这些医院将引领全国、带动周边。清晰定位、主动对接,加快构建通沪医疗联合体,可以率先推进我市便民医疗资源接受上海国家医学创新基地、上海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
二、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新期盼的主要体现
1.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近年来,国家的医改成果已逐步使群众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如何能少生病、不生病?如何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是每一个公民对优良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期盼。
2.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新期盼:群众对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差异化等特点。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富裕起来的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仅贯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更加充分体现在对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的高精准、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刚性需求。
通沪医疗联合体的构建与发展将催生新的跨江联合医疗新模式,也是搭建通沪两地医学科学人才共建共育、学术科研共享共赢的平台机制。为此建议:
一、推进通沪城乡居民普及现代医学健康知识(基因、肿瘤预防等)同城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以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系统模式。
二、推进南通城乡居民医保与上海大型医疗机构的 “异地转诊直通车”服务,让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加快走进南通,惠及南通群众,持续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三、给予南通医疗卫生事业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政策举措和财力物力上给与更多的倾斜,给予南通医学临床和科研人才引进与培养更好的扶持政策。
四、尽快制定南通医学科学创新相关措施,促成建立上海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基地、上海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南通合作分基地和分中心;加快培育建设上海医学专业院士南通工作站。
发言人单位职务:江苏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医学办公室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党 派:致公党
界 别:致公党
建设“北大门” 关键在城市融合
王 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战略构想和“三港三城三基地”的空间格局方案,对照国家有关规划和国内外相应研究,个人认为南通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南通跨进上海都市圈,城市定位必须再明确
(一)南通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国务院2016年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布局,南通地处沿海发展带和沿江发展带交汇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国土开发强度、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的适宜程度,将南通定位于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中面临极好的机遇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在建设全球卓越城市过程中,空间格局由行政式层级化城市格局转变为开放式网络化城市群格局,注重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已明确提出负增长,城市规划理念已从经济导向为主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南通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的“1+6”范围,关键是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随着高铁时代到来,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南通与上海经济相融,产业互补,市场一体化,必将接纳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经济社会面临第三次腾飞机遇。南通被规划纳入“东部沿海战略协同区”和“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充分承载接纳上海自贸区及上海创新之都等辐射效应,实施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三)南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角色定位
综观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的都市经济圈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归纳为“强核、外溢、布网、整合和耦合”等五个发展阶段。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先后进入了“布网”阶段,并面临着“整合”的艰巨任务。国际大都市一般有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和大都市连绵带等四个层级,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四个圈层位置比较微妙。一是南通与上海地理位置特殊。目前,国家规划的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不包括南通,南通在上海大都市圈里应该属于大都市区概念,但实际上南通与上海接壤不多。二是国家优先开发区域与上海生态走廊在南通相交。三是国家与上海在交通规划上有明显表述差异。国家规划建设北沿江铁路,但上海城市规划中提出强化上海与包括南通在内的5个国家干线铁路布局(加快推进沪通铁路),提出研究控制北沿江铁路。国家规划提出适时研究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延伸到苏州、嘉兴和南通,时间显然是越早越好。
根据上述论述,南通位于上海都市圈发展的第二层级(大都市区),针对目前的“布网”阶段特点,关键是产业融入、城市融合、区域联动。
二、对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建议
(一)完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
省政府批复提出:经过3-5年努力,南通全面对接服务上海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一个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首先对“北大门”要有充分认识,在空间上及产业布局上南通要立足于融入上海大都市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特别是对沿江、沿海要加强规划,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其次,对“北大门”如何建,要从国家战略入手。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争取北大门能够“入网”。从路径上说,南通与上海的轨道交通接轨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根据南通与上海的地理位置,沿江一线显而易见发展上优先。特别是要利用崇明岛与我市接壤优势,尽早将轨道交通与上海连接,通过北沿江高铁串联,这是国家战略中的南通优选项。第三,尽快制定南通“北大门”建设的规划。从根本意义上说,上海“北大门”与“北大门”南通是两个概念,优先考虑的应是现代化大城市,“北大门”的定位必须再聚焦。
(二)建设上海都市圈内现代化大城市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我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和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对我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做一统筹规划,明确沿江、沿海重点建设区域,在重点开发区域内做好与上海城市规划的对接。“方案”中提出的公共服务同城化,最重要的内容,公共交通要及早谋划。当前最重要的是轨道交通及其交通枢纽衔接规划。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争取有关规划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内容。同时利用上海与南通产业园区对接平台,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这方面市一级要有总体布局与重点区域,行政区划要围绕上海“北大门”做重大调整。
(三)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加剧阶段,要统筹城乡建设。一方面,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确立优先发展开发区,为城市发展布局打开空间。另一方面借助新一轮发展机遇,合理布局乡村建设,按照“三集聚”思路,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同时围绕上海旅游养老等产业转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方面海永启隆要围绕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定位,统筹规划,做好大文章。
发言人单位职务: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市农委副主任
党 派:九三学社
界 别:九三学社
南通新能源产业与上海对接合作
的体会及有关建议
杨 晶 晶
省市领导多次强调,南通跨江融合、对接上海,重点还是产业和载体的对接。下面我着重围绕推进南通与上海的新能源产业的对接和培育,谈三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体会之一,对接服务上海要以互补性对接为突破,结合资源禀赋,注重与上海在产业链中形成互补性关系,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当前,对接服务上海应该跳出传统思维,遵循区域经济分工和互补的原则,发挥好比较优势。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要重点抓住公共服务的全面接轨,注重上海南通两地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利用洋口港处于长三角南北、海陆油气输储运管网交汇互通的重要节点,明确为上海提供天然气能源供给,建设国家级油气中转枢纽基地的发展定位。今年,我市建成并贯通投产了如东-海门-崇明岛输气管道工程,契合了上海市能源战略需求,不仅能缓解崇明岛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让当地居民用上清洁优质高效安全低廉的清洁能源,而且将进一步为崇明岛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注入绿色能源、崭新活力。
体会之二,对接服务上海要以协作性对接为带动,寻找有实力的接轨主体,在上海的重点产业、项目的价值链中寻找自身发展空间,实现与上海产业的协同共生、强强联合。
南通新能源产业发展已有多年历史,仅如东目前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180万千瓦,县域发展规模全省第一。但是仔细分析风电产业链,如东过去相当长时间是利用风力和陆地等自然资源换项目和央企合作,处在整个风电产业链的低端。近年来,如东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伸风电产业链条,推动风电产业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型,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今年,上海电气集团落户如东,已集聚装备制造类企业14家,勘测设计类企业3家,风电运维类企业4家,初步形成以风力发电和风电装备制造为主,包含施工建设及运营维护、勘察设计、风电技术研发、防腐新材料、物流等在内的风电产业体系,全县风电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步彰显。
体会之三,对接服务上海要建立现代服务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机制,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避免制造业和服务业单一发展的孤立格局。
目前,如东已建成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规模约100万千瓦,根据规划,“十三五”期末,全县海上风电将建成风力发电机组超过650台套,总装机规模将突破260万千瓦。按每台套风机年运维费用60万计算,年总运维费用接近4亿元。以风电装备为核心,衍生出相关配套服务业,运行维护市场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只有从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来对接上海,推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是切实可行的。必须贯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的生产力配置原则。在具体路径上,要围绕风电制造业,加强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对接,开展风电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服务,培育与新能源匹配的先进服务业。
对接服务上海,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接服务工作,着力加强规划对接,丰富对接平台,开展精准对接,提升对接成效。
一、加强统筹,正确处理竞争与整合的关系。在接轨上海过程中,难免出现招引项目的同构、雷同等问题,为避免内耗和无序竞争,建议市级层面充分考虑县(市、区)各行政主体的利益,对相关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正确处理竞合关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共赢的统筹合作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市场规律,结合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配置和产业转移。对地区间的产业布局、项目调控,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与补偿机制,以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把握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系。南通与上海是“腹地中心型区域经济关系”,按照区域经济学观点,上海对南通发展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效应都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资源和要素流动的方向而已,哪种效应占据主导,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当前,在南通主动融入的时候,上海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也已从带动发展转向深化交流和合作。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相关经验,最大限度地用好上海发展的外溢效应,清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打造与上海接轨的人才配套体制和服务环境,与上海的创新源头建立实质性技术联盟和战略合作,推进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合作,鼓励沪通两地企业收购兼并,释放巨大的一体化效应。
三、按照“三港三城三基地”定位,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南通在对接服务的具体抓手上,重点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以点带面推进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目前上海的海港急需扩容,南通正在建设和上海一体化的海港,为下一轮产业布局提供了契机。“三港”的目标定位着眼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因此,在产业选择方面,建议利用长江口优势,建设航运物流中心;依托江海优势,提升兴东国际机场能级,建立以国际航运为领头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产业;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新兴制造业。
发言人单位职务:团市委副书记,如东县政府副县长(挂职)
党 派:中共
界 别:共青团、青联
加强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的研究
住启东市市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新时期对接服务上海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对接服务上海的新形势新特点,以上海转型升级建设全球卓越城市为对接目标,充分利用南通各地已有的铁路、港口、过江通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文优势,发挥各自特长,承接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外溢、能量辐射,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
一、加强对上海全局的研究
一是总体目标及发展部署的研究。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进程中,南通应依照相应的发展时序,积极呼应“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金融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航运便利化、科创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提质升级。
全球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国际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作为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英语的普及率是国际留学生数和国际游客数提升的关键因素。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精心营造社区国际化环境。力争在3~5年内,南通的主要服务窗口,包括政务中心、主要宾馆、医院、大型商贸中心和机场、高铁、长途公共汽车站等场所,都有外语服务窗口和服务人员;城市标识标牌、道路交通指引等便民设施全面双语化,使南通国际化尽快达到新水平。
二是城市区域与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对接服务上海,目标是要与上海同步协调发展。要在研究上海城市转型总体目标和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上海城市区域和基础设施等分项规划,在对接服务的具体目标和时序安排上,实现无缝契合。
三是上海与南通港口协调发展研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港,连续多年保持了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装卸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上海港的发展也面临瓶颈约束。相对而言,南通港与南通城市建设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江城不见江,城市中心地段被港口物流占据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大。港口与铁路、公路运输互不联通,物流短驳费用居高。而吕四港、洋口港则相对资源过剩,发展不足。南通港的总体布局调整,要与上海港的转型升级、吕四港、洋口港、东灶港的开发开放协调规划,与宁启铁路、通吕运河航道等交通体系整体建设通盘考虑,将南通港及各港区打造成上海港航运中心的分流疏运港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港口与铁路、航空、公路运输的无缝联通,充分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升通货量,推动南通港口与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升级。
四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研究。要研究与上海毗连区域的环境协同保护和生态修复,就启东来说,特别是要策应好崇明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加快与崇明毗连的启东启隆镇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坚决执行建筑高度、密度统一规划,保护好与崇明连通的相关河流的水质和水环境。
五是发展政策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上海的各项具体政策,包括产业导向、人才招引、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并且有针对姓地作出响应,以推动产业招商、项目落地、人才集聚、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上海同步协调。
二、加强对周边城市接轨上海的研究
要研究上海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毗连区域,如浙江的杭州、嘉兴市及其各县(市、区)对接服务上海的方略部署,学习先进经验,借鉴可用方式,通过比、学、赶、超,激发全市对接服务的能动性、积极性。对接服务上海,要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上海的发展战略,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在上海的带动下共同发展,与上海共同研究、共同规划我们南通及周边各县(市、区)的发展。
三、加强对接服务协调体系和机制的研究
一是要建立沪苏战略体系协调机制。要积极向上建议,争取建立江苏省与上海市级层面协调机制,实行经常性会晤和磋商。
二是要建立沪通项目对接协调机制。南通要与上海市有关区域、有关部门,建立定期对接协调机制。特别是在铁路、港口、高速路桥通道等建设项目上,从前期工作开始,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加快项目推进。
三是要建立基层对口交流机制。多层次开展南通市及各县(市、区)与上海各区域、各部门、各层级的联系,建立合作交流制度,加快信息传递和项目对接。
四、加强全市统筹协调的研究
一是统筹协调空间布局和要素保障。启东承担着建设上海北冀门户城市“门柱子”的重大任务,建议得到南通市及各部门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启东生命健康城的规划建设,在规划的高度、深度和长远性,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治理,空间布局、产业配置、建设强度与土地指标配置等方面,建议南通市及相关部门,尽早帮助定位定性,绘出新的发展蓝图。
二是着眼地区产业特色配置重特大项目。南通市及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园区,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南通市对产业整体布局应统筹规划,发挥各地的特长和优势,特别是重大项目,要尽量使相关项目与相关区域的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相匹配。建议南通市在海工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对启东有更多的倾斜。建议进一步重视圆陀角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在项目引进、旅游线路、资金补助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发言人单位职务:启东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党 派:中共
界 别:特邀